专 栏

首 页

专 栏

2021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项目

来源:     作者:    编辑:chen    发布时间:2022-06-14 15:37    点击数: Views

成果名称:认证驱动 产教协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000c418a051a55ee450d060ea46496b

荣宏伟,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手机APP下载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住建部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水质安全及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给排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水系统智能化技术研究会理事。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项目《认证驱动产教协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成果主持人。200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担任市政工程系主任期间,先后组织修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持本专业实践体系建立及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工作,并主持完成了本专业实践大纲的编写工作。2015年担任学院副院长,同时承担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主持编制了本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负责人申报获得了广东省卓越给水排水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2015 年)、广东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重点专业(2018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 年),作为主要参加人员申报获得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3 年)。主持广东省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实践的BIM技术师资培训”、“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等国家省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曾获获得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手机APP下载教学成果特等奖、广州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课件三等奖等奖项,主持建设的《水质工程学Ⅰ》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手机APP下载五星优质课程。曾获广州市优秀教师、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手机APP下载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

 

成果介绍

一、成果简介

我国2016 年正式成为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以后,实施与国际接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简称认证)成为工科专业建设的政策基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对给排水科学和工程专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认证要求和行业发展新形势,专业教育理念滞后、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完善。该成果依托广东省卓越给水排水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以认证为内在驱动、产教融合,协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较好地满足了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社会未来发展对传统工科“新的要求”。如何面对认证要求和行业发展新形势,提升专业教育理念、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本成果的基本出发点。

本成果依托广东省“卓越给水排水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以认证为内在驱动、产教融合,协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较好地满足了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社会未来发展对传统工科“新的要求”。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引领和带动地方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改革。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传统工科专业践行工程认证标准,革新专业教育理念的路径问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面临如何适应工科的新要求的挑战。该成果致力于以提升内涵、拓展外延为新发展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校企协同共研面向产业、对接大湾区和新工科建设需求,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目标,构建了重个性、强能力、拓素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传统工科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策略问题。该成果通过将课程体系与行业精准对接,将信息、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知识体系,打造了四横四纵课程体系(四横指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课程;四纵指素质能力课程群、基础能力课程群、专业能力课程群和工程能力类课程群)(图1);构建了12345型实践教学体系和协同育人平台:“1”是指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2”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3”是指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三个层次;“4”是指集中参观、分散参观、集中顶岗、分散顶岗模式等四种教学模式;“5”是指重点学科、一流专业、工程中心、实践基地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图2)。

 

 

3、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闭环机制的构建与运行问题。专业既有的传统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重监督、轻控制、改进缺位等问题,未能形成闭合循环、持续改进机制。该成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建立了多方参与、立体式、层次化的三闭环评价机制(图3):即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维度的成果循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维度的校内循环和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维度的校外循环。

 

(1)建平台,增模块,促进多学科融合,革新知识体系。

通过厘清社会需求特征与知识体系的耦合关系,重构组合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方面构建土木类基础大类平台课程,打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网状联系;一方面设立历史与文化、创新与创业等通识教育课程和水质科学与技术、水系统工程等专业教育课程群组模块;一方面增设物联网、水系统智能化等交叉学科、边界学科选修课程群,适应新时代给排水专业提升内涵、拓展外延新发展理念。

(2)产教协同,强化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准为依据,落实核心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实习环节的要求和支撑条件。一方面建设了稳定的实习基地13个,聘任企业导师15人,明确学校、企业在实习中的双主体地位和权责,建立校企双主体协同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一方面设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认识实习集中参观”“生产实习分散参观+集中顶岗”“毕业实习分散顶岗四种组织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实习条件,做到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达到专业实习要求。产教协同为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动力,将产业实际设施、环境条件融入到培养条件之中,通过个人、团队项目开发训练,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工程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问题导向,研学互促,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依托学科、专业建设,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组建校企教学团队,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需求。一方面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平台作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培养创新研究能力。一方面基于企业遇到的难题,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相互融合、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齐头并进的产教协同育人。

(4)多方参与,闭环督评,优化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校、企、生等多方参与的“三闭环”型质量评价机制。第一闭环,以课程为单位,对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第二闭环,对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第三闭环,通过毕业五年左右学生、社会与用人单位的的走访与问卷调查,定期评价培养目标,持续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建平台,增模块,促进多学科融合,革新知识体系。通过厘清社会需求特征与知识体系的耦合关系,重构组合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方面构建土木类基础大类平台课程,打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网状联系;一方面设立历史与文化、创新与创业等通识教育课程和水质科学与技术、水系统工程等专业教育课程群组模块;一方面增设物联网、水系统智能化等交叉学科、边界学科选修课程群,适应新时代给排水专业提升内涵、拓展外延新发展理念。

2)产教协同,强化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准为依据,落实核心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实习环节的要求和支撑条件。一方面建设了稳定的实习基地13个,聘任企业导师15人,明确学校、企业在实习中的双主体地位和权责,建立校企双主体协同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一方面设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认识实习集中参观”“生产实习分散参观+集中顶岗”“毕业实习分散顶岗四种组织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实习条件,做到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达到专业实习要求。产教协同为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动力,将产业实际设施、环境条件融入到培养条件之中,通过个人、团队项目开发训练,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工程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问题导向,研学互促,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依托学科、专业建设,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组建校企教学团队,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需求。一方面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平台作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培养创新研究能力。一方面基于企业遇到的难题,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相互融合、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齐头并进的产教协同育人。

4)多方参与,闭环督评,优化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校、企、生等多方参与的“三闭环”型质量评价机制。第一闭环,以课程为单位,对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第二闭环,对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第三闭环,通过毕业五年左右学生、社会与用人单位的的走访与问卷调查,定期评价培养目标,持续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点

(1)理念创新:实现了专业认证与产教协同的深度融合。

对接水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秉承提升内涵、拓展外延的专业发展理念,构建融合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跨界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教育的专业性、素质的综合性上达到统一,将能力训练与人格塑造和品德养成相统一,实施尊重个性、强化能力、拓展素质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2)实践创新:实现了校内校外、产学研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开发利用。

实施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主线的“1234”实践实习教学体系和“5”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校内和校外培养环节的一体化,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差、与理论教学脱节、不能深入了解实际工程、校内闭门造车式的工程设计训练现象,强化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校企共制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助就业、共研项目,共促质量的协同育人机制。

(3)评价创新:构建并实施了“三闭环”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基于工程认证标准,遵照目标-执行-反馈-调控管理过程要求,建立了以保障人才质量为目标,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两主线,培养目的、毕业要求和教学活动环节持续改进的“三闭环”型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立自顶向下、日常、定点、定期、学生的监督,自我检查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听取用人单位、毕业生、行业企业专家和业内同行的意见,实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每四年一次全面修订,每两年一次微调的动态调整机制。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要求,确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周期为2年。定期召开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培养目标的社会评价,借助多方反馈保证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将“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固化为教学工作常态,以

五、标志性成果及推广应用效果

1)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6-2018届调查就业率从84.85%提高到95.24%,就业相关度从90.32%上升到95.45%,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从80.2%上升到 89.9%。近年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6各类国家、省级优秀毕业设计、竞赛奖22;学生通过源于课堂、跨越课堂,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结合,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泵与泵站知识竞赛唯一特等奖,中国给水排水、浙江日报、浙江在线等媒体跟踪报导,获得业内普遍关注。

(2)培养目标认同度、学生满意度显著提升,专业发展实现追卓越创一流目标。对标认证标准,学生对教学和学校的满意度提升到90%以上,2017年通过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证,2018年卓越给水排水工程师人培养计划获广东省优秀验收项目,并获批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认证。先后接待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交流访问,并为其专业工程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3)教学活动持续改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打造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系列专业核心课程群》广东省教学团队,《水质工程学1》获批国家本科线下一流课程,主编出版《水质工程学》数字教材、《泵与泵站》等教材5 部,已被国内多所高校选用。建设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水质工程学》数字课程云平台、完成了3D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和广东省示范性《水处理混凝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免费为全国高校提供在线教学平台,在新冠疫情期间中解决了部分高校在线课程资源不足、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受限等问题,获得了同行及全国本专业学生的广泛使用,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水质工程学》课程体系的《水处理实验技术》、《水处理生物学》和《水力学》的实验设置项目中,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提高到占总实验课时的45%。完善实验室内涵建设,为学生提供开放型创新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实际动手的工程能力培养。

 

4)教学研讨活跃,专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举办了全国《泵与泵站》课程教学研讨会、市政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3篇,教学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高校给排水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与推广,并获得优秀论文奖2项。

5)教师进企业、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等双进工作持续开展,双师型队伍建设量增质升。依托实习基地,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工程能力训练,合作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5位老师获得了注册工程师资格证书。以“总工论坛”、“未来工程师讲坛”为平台,聘任15企业教师开展授课、讲座。举办鲁班软件全国高等院校BIM-CIM应用暑期师资研修班开班,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持,受到搜狐新闻的专题报道。

 

 

 

 

上一条:在线开放课程推荐之六:语文课程实践技能 下一条:学校举行一流课程建设与申报专家辅导会

邮编:510006        邮箱:webmaster@gzh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移动网站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手机APP下载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9-2021      粤ICP备 05008855号